學者:社福支援 助弱勢緩物價壓力
【本報消息】新年伊始,有連鎖快餐店率先加價,居民擔憂經濟復甦不平衡、加薪未有期,市場掀起新輪加價潮將增加生活壓力。有學者表示,輸入性通脹、外部需求低迷,整體通脹壓力不大。過去幾年部分涉及民生日常必需品物價上調,未受惠經濟復甦的居民有感百上加斤,政府宜透過二次分配,關懷弱勢,協助渡過難關。
學者表示,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,過去一個月的綜合消費物價平均指數的按年升幅不足1%,反映整體物價變動屬較低水平。澳門作為旅遊城市,疫前及通關初期,受旅客等外部需求帶動,物價有所上升。但去年旅客消費力顯著縮減,消費降級情況普遍,消費心態趨向理性、審慎,由外部需求帶來的物價上升壓力明顯放緩。另一方面,強美元持續,人民幣匯率離岸價跌穿7.3水平,本澳大部分民生商品由內地進口,故輸入性通脹壓力不高,因此近年整體物價升幅不大,通脹維持低位。
復甦不均薪酬未復常
無可否認,過去幾年部分涉及民生的日常必需品、食品的物價有上調,令基層居民感覺物價普遍上漲。特別是疫後經濟復甦主要由博彩旅遊業帶動,復甦層面不平均;加上去年公務員及大企業加薪,不少中小企生意較疫前更差,無力為員工加薪,不少居民的薪酬仍未恢復至疫前水平。對價格敏感度較高的基層員工、弱勢社群,更感百上加斤。
自由市場機制下,政府難干預企業的商業行為,但可透過提升物價資訊透明度、引入更多競爭,讓物價保持穩定。如近年網購盛行、居民消費外流等,屬外部競爭,令中小企保持穩定物價,藉此留住顧客,提升市場競爭力。
同時,政府可活用財政資源,做好二次分配,為基層員工、弱勢社群提供更多社會福利支援,協助渡過難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