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地學者:
企用現成AI工具 低成本試錯
【中新網上海卅一日電】以“‘AI+商業’進化論”為主題的行業峰會近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校區舉行,並基於中歐與特贊科技對企業的深度走訪和調研以及學術洞見,發佈人工智能與商業創新白皮書《AI is the New Oxygen: AI時代的商業進化藍圖》,旨在為各行業提供可落地的AI操作框架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助理教授陳卓表示,很多企業在應用AI前並沒有明確目標,建議中小企業聚焦現成工具的場景適配,在“低成本試錯“中探索AI技術的邊界。
須把AI視為技術工具
人工智能會催生哪些全新的商業新模式?陳卓表示,AI改變人們工作方式,令更多公司從單純出售產品,變成出售整體解決方案;且相關定價模型也會發生改變,比如從原先的一次性付款變為訂閱式付款。“以前的商業模式中,講究訂製化和標準化的權衡。如果想成本領先,就要走標準化路徑,因為只有標準化才可獲得規模經濟,所以生產非標準化的產品對企業的成本是很大的挑戰。”陳卓說,AI帶來的變化之一,就是可以降低企業開發個性化產品所需的成本。
AI賦能商業的能力如此強大,企業也多順應潮流引入AI技術,期待獲得技術紅利。相較於科技企業,陳卓認為,傳統企業在應用AI時易出現兩類誤區:一是把AI只當成是技術部門的事情,“並不是拉一個技術團隊,找幾個會做技術的人,就能成功。實際上對傳統企業來講,最本質還是要解決問題,是要找到AI如何與企業中已有的問題發生連結。傳統企業要以把AI當成技術工具的視角去看待它,而不是覺着只要把這個技術做好,就可把它的價值發揮出來”。
借工具探AI技術邊界
二是不清晰自己的戰略目標。此次中歐與特贊科技對企業的深度走訪和調研以及學術洞見,所發佈的人工智能與商業創新白皮書《AI is the New Oxygen: AI時代的商業進化藍圖》中,提到AI有三個戰略廣度,即可以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、增長以及尋找新的商業模式。但很多企業在應用AI前並沒有明確目標,“每件事情都會對應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,但如果沒有想清楚就開始做,其實是沒法去衡量它有沒有給你帶來效果。所以很多企業做到一半發現好像花了很多錢,但並沒有在利潤上獲得增長,就可能會放棄。”因此,她建議,想要借助AI獲利的中小企業,出於理性考慮,可先關注市面上現存的AI工具,了解其功能和邊界,然後再評估這些技術如何與自身業務相結合,“中小企業應該聚焦現成工具的場景適配,在‘低成本試錯’中探索AI技術的邊界”。
峰會的召開及研究成果的發佈,預示着AI+商業的應用從概念驗證進入規模落地階段,企業可基於進化藍圖及白皮書提供的方法論,和各標桿企業實踐構建實施路線圖,通過業務流程智慧化改造實現降本增效,依託組織能力重構培育AI原生競爭力,從而賦能業務增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