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地特色 催旺口岸經濟
“五 · 一”黃金周假期首兩天訪澳旅客直逼四十萬人次,按年增四成六。大時大節客量遠勝預期,值得欣喜。大街小巷人頭湧湧,乘着政府引入國際知名IP入社區的熱度,小城轉眼變成火熱打卡勝地。當局預告借助IP引客的招數陸續有來,下月將在本澳四個區域推出IP合作項目,引客入區的效果將更明顯,全年客量基本靠穩,更有機會突破預期。
然而,不少內地旅客因應簽註新措,“來也匆匆,去也匆匆”,逗留時間短,在澳消費額低,消費心態更由追求性價比,演變到追求能慳則慳的旅遊體驗。
除短程客的消費慾受限,遠程的國際客在澳消費預算同樣偏弱。該部分客源傾向港澳同遊,消費軌跡較多落在香港,未有為澳門帶來可觀的消費動力。因此,餐飲、零售業期望節日帶來的“小陽春”作用或已大不如前,憧憬難期。
面對旅客群消費模式的轉變,未來只有“大包圍”迎合旅客消費需求,把具本地特色、具性價比、具話題性等所有好處集於一身,才有機會讓旅客打開荷包。
口岸經濟曾被提上澳門需要發展元素之一,“財爺”亦認為口岸經濟是出路之一。目前正推進青茂口岸的粵澳名優產品展覽中心,並研究設立免稅品商店,甚至透過科技手段補足口岸功能短板。方向雖好,但青茂口岸條件先天不足卻成硬傷。一關之隔,兩口岸的人流、商戶生意對比強烈,澳門口岸商戶面對人財兩不旺,難繼續留守,退場是遲早問題。
口岸經濟銷售特色商品,大力宣傳本地品牌,是必然發展方向。現時青茂口岸的經營樓層中,有不少澳門原創品牌和得意產品販售,惜缺乏宣傳,難引人駐足,商舖淪為展示廳。未來除要整改並加大宣傳外,口岸商戶亦應集中發展本土特色餐飲和商品,開設有特色的主題餐飲。此外,倘可提供便捷的旅行服務,則可成為吸引點,為旅客打造“一站式”的零售購物體驗,甚至可開發在澳消費、口岸提貨的零售模式,聚集人氣,利好用客量紅利,帶動消費力。
春 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