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景驅動 各領域大模型應用落地
【中新網北京四日電】二五年被業界定義為大模型應用落地元年,全球大模型技術加速從“技術驗證”向“商業閉環”跨越。正在北京召開的“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”舉辦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發展論壇,專家學者、行業代表等聚焦“應用落地、場景驅動”,分享大模型在醫療、機器人、創意等領域的應用,打通從技術突破到大規模應用的路徑。
大模型應用成本大降
據百度副總裁阮瑜觀察,大模型應用整體使用成本正大幅下降,也已開始變成企業核心生產工具。她認為,大模型應用有幾大發展趨勢。一、從原來的單智能體轉變成多智能體;二、由單模態向多模態轉變,同時交互形式也發生改變,從只有對話式的交互模式,開始轉化成跨模態的多種交互模式;三、大模型應用的形態從輔助决策開始變成自動執行。同時,整個大模型的應用邊界也在不斷拓展,門檻越來越低。隨着底模的提升,越來越多的低代碼甚至零代碼的應用產品出現,便於開發者快速應用到各種場景中去。
機器人跨越向2.0發展
今年以來,機器人風頭可謂一時無兩。從春晚的機器人“舞者”到“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”上的機器人“智願者”,從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“跑者”,到即將舉行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,舞台越來越廣。
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談到,當前人工智能正處於第三次發展浪潮中的一個新的拐點,大模型技術將推動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方向發展,也將深刻改變機器人的發展格局,有望推動機器人行業從機器人1.0時代往2.0具身智能的時代發展。
軟硬兼施促提升能力
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,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可能就是人形機器人,人形機器人也或是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。
熊友軍提到,具身智能行業發展至今仍有很多瓶頸制約,例如,本體的移動能力和可靠性、穩定性還有待提升,真實環境下的操作數據稀缺,以及存在泛化性能較低等問題。為此,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入手,打造共性研發平台,全面提升機器人的運動能力和“思考”能力。“我們希望可把最能跑的機器人變成最能幹活、最好用的機器人。”
遴選十二個應用場景
熊友軍介紹,目前也在建具身智能機器人中試驗證基地,預計年產量可達一至兩千台。同時,為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更多場景應用落地,也在向各種工業場景、特種場景、商用服務場景、家庭場景等做探索,加速走進千行百業。
AI落地,場景先行。本次論壇上,二五年北京人工智能應用場景“揭榜掛帥”發佈。此次“揭榜掛帥”共遴選出12個場景,覆蓋製造業、教育、醫療、金融、環境、能源、文旅、智慧水廠、街道安全、建築、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,總預算高達1.1億元。場景公佈後,將面向全市創新企業等公開徵集解决方案,通過供需對接促成合作,加速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應用,推動場景化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