藉情緒經濟 燃消費熱情
六月賭收重上二百億元水平,暑假賭收有望再下一城。賭收向好,提振巿場信心,但基層生活指標有下行趨勢,中小企經營困境加劇,衍生留戀疫情封城困住內需的畸型心態。內需在疫情期間激增,確為中小企帶來機遇。但必須指出,那是非常特殊的時態,不可能也不應該重現;當時,縱然內需被鎖困,亦非人人受惠,許多企業捱不過疫情折磨而退場。
雖然訪澳客量持續回升,企業不敵經濟環境劇變而結業卻有上升趨勢。尤其經濟復甦不均,企業營商信心被蠶食。過去政府透過推出多項舉措,幫助城巿恢復應有的活力,除了旅客量成績亮眼,伴隨着新興產業的出現、跨域合作的推進,看似機遇處處,但內部影響民生、營商的連串問題,牽絆着大環境發展。
當局知悉問題所在,但面對巿場大洗牌,似乎力不從心。自由市場汰弱留強,縱然這是正常的規律,但當巿況一片淡靜,商舖十室九空,尤其下半年影響經濟的不確定因素不少,暗潮洶湧,倘只讓巿場自由調節,恐未必有好結果。屆時巿場信心盡失,投資者撤離,就業環境嚴峻,內部消費就更難撬動。
有意見把經濟不景歸因居民北上消費。但消費選擇的流向取決於內部供給條件,如果內部條件可完全滿足居民消費心態,相信大部分人未必會捨近求遠。
經濟不景成因多樣,但巿場信心不足,對經濟發展前景有顧慮,政府有必要擔起責任,提振市場信心,明確發展方向,並向社會清晰道明。針對市場痛點,及時出實招、幹實事,抱團取暖,激活內部的發展潛力。
今年特區政府透過引入大型IP裝置成功引客入區,“打卡”者眾,但在區消費有限,中小企受惠微。政府宜推出更具針對性的措施,撬動入區的旅客及居民在區內的消費,包括助商戶與IP品牌方協商推出限定的聯乘產品、允許借用IP佈置主題餐廳等,吸引“粉絲”入區“朝聖”,也藉着為消費者帶來的情緒價值,燃起消費熱情,助商戶過渡陣痛期。
春 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