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用科技 降商戶防災成本
颱風“韋帕”來襲,突顯澳門中小企在極端天氣中的脆弱性。玻璃門貼膠紙、提前落閘、搬貨,這些重複動作的背後,是商戶年復一年額外成本累積。颱風不僅有資產損失風險,亦帶來停業、供應鏈中斷、客戶流失等隱形損失。
現行颱風預警多以“懸掛風球”為標準,對中小企而言,何時關店、是否轉移貨物等決策仍依賴經驗。大數據時代被動防禦並非最佳解決方法,宜結合數據應用的主動防災模式。通過數據聯動將中小企的決策從經驗猜測升級為科學預判,或能大幅降低無效防災成本。
氣象部門可聯合政府部門、地區商會建立防災數據共享平台,整合實時風力、潮位、歷史淹水紀錄及區域商戶分佈等數據,通過算法生成個性化防災建議。例如,低窪地區、內港商店登入系統後,可收到未來三小時降雨量,建議立即升高冷藏設備等精準提示;平台亦可連接物流公司,協助有需要企業轉移重要生財工具,避免財產損毀。商戶亦可自主上報水浸深度、設備損壞情況,通過數據動態修正預警模型,不斷優化。
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已運作,但是次颱風與天文大潮錯開未能測試其作用。隨着極端天氣越來越多,有關部門可增設商戶反饋通道,以及收集實際排水數據,以持續優化泵站功能。
數據是工具,協同才是防災核心。低窪地區中小企業主應擺脫單打獨鬥的思維,建立區域性防災聯盟,例如,內港商戶可組建防災互助群,共享沙包、發電機等資源,將個體防災成本分攤為集體投資,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等。
颱風已從偶發事件變為季度性常態,中小企在進駐低窪地區時也應充分考慮防災成本,以及提前做好相關部署,如店舖採用防水貨架或模組化裝修,遇災可快速拆卸轉移,減少復業時間。
中小企抗颱風成本,本質是城市精細化治理。當預警智能、設施可靠、風險充分分散,企業便能從年復一年的應急消耗戰中脫身,專注於經營。
春 耕